-
葛洲坝集团武汉总部一季度新签合同额突破484亿
在湖北省"走出去"战略推动下,葛洲坝集团武汉总部通过深化全球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第一季度,该企业国内外市场协同发力,新签合同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国际业务表现尤为亮眼,为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国内外市场双轮驱动发展 最新统计显示,葛洲坝集团当季新签合同总额达484.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84%。其中,国内工程贡献373.75亿元,占比77.2%;国际工程合同额110.4亿元,创下湖北省同期国际工程签约总量的80%。这种"七分国内、三分国际"的业务格局,既巩固了传统基建领域优势,又展现出海外市场拓展的强劲势头。 二、国际工程呈现多元化特征 海外项目中,水电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等类型占比均衡。非洲市场表现突出,埃及乡村卫生项目以65.64亿元成为最大单笔合约,赤道几内亚供水项目则以25.64亿元体现技术输出能力。亚洲和美洲区域同步推进多个交通枢纽改造工程,形成三大洲联动发展的业务版图。 三、产业链带动效应持续显现 湖北省商务部门监测数据表明,该集团近三年对外工程带动机电设备、建材等关联产品出口稳步提升。2014年实现关联出口1.53亿美元,2015年增至2.13亿美元,增幅达39.2%。这种"工程承包+装备出口"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地方优势产能的国际化转移。 四、核心竞争优势持续强化 分析认为,葛洲坝的业绩增长源于三方面优势:首先是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从设计咨询到运营维护形成完整闭环;其次是技术创新体系,在超高坝建设、长距离调水等领域拥有多项专利;最后是风险管控机制,通过属地化经营降低海外项目运营成本。这些优势使其在"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竞标中保持较高中标率。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 值得关注的是,新签国际项目均采用绿色建造标准。埃及卫生项目将配套建设13座污水处理厂,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膜处理技术;赤道几内亚供水工程则运用智能管网系统,可将漏损率控制在8%以下。这种"建设+环保"的模式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高度认可。 当前,葛洲坝集团正依托武汉长江经济带核心区位优势,构建更加开放的全球经营网络。随着新签项目的逐步落地,预计将为湖北省创造超过2万个直接或间接就业岗位,进一步强化中部地区对外承包工程的枢纽地位。
2025-08-21
-
光谷创投峰会揭示湖北互联网创业活力跻身全国前列
在武汉光谷举行的创投数据峰会上,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湖北省互联网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新成立公司数量及融资规模位列全国第八,成为中部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增长极。这一数据印证了区域产业政策与资本聚集效应的协同成果,也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全国创业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 2015年,中国互联网创业版图中,传统优势区域北上广的新公司占比首次降至70%,较前两年下降3至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反映出二三线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与政策红利释放的积极影响。在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湖北凭借光谷科技创新走廊的集聚效应,在创业公司数量和融资事件数量上双双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二、湖北创业方向与全国趋势高度契合 分析指出,电商、本地生活、文娱及企业服务构成当年创业主力领域,这与湖北重点培育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高度吻合。光谷区域内,以智慧零售、文旅数字化为代表的项目获得多轮融资,部分企业已实现用户规模突破百万量级,展现出较强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 三、资本投向反映产业升级路径 2015年创投资金集中流向金融、电子商务、汽车交通三大领域,其中金融科技赛道单笔融资额屡创新高。湖北在汽车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方面表现突出,多家智能网联企业完成B轮以上融资,印证了区域产业基础与资本偏好的深度匹配。 四、创业成功率揭示行业竞争残酷性 数据显示,仅31%的初创企业能完成首轮融资,进入B轮阶段的公司比例骤降至4%,最终实现独立上市的企业不足1%。这一金字塔式分布凸显了市场筛选机制,也倒逼湖北创业主体更注重核心技术积累与现金流管理能力建设。 五、区域政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为巩固创业优势地位,湖北省通过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搭建产学研转化平台等措施,降低初创企业试错成本。光谷片区推出的"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已助力数十家企业突破成长瓶颈,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矩阵。 当前,湖北正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加速构建"创业-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互联网产业有望在细分领域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格局。
2025-08-21
-
建始县三里乡柿饼产业升级 传统加工助力乡村振兴
初冬时节,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通过招商引资盘活特色农产品资源,亲润柿饼加工厂迎来生产旺季。当地依托百年柿树种植基础,将传统晾晒工艺与现代食品加工标准结合,打造出带动农户增收的黄金产业链。目前该乡柿饼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年加工鲜果超千吨,成为武陵山区特色农业转型的典型案例。 一、百年柿林孕育产业根基 建始县三里乡现存树龄超百年的柿树两百余株,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孕育出糖度达18%以上的优质果实。林业档案显示,当地自清代便有制作柿饼的传统,现存七处古法晾晒场遗址。2021年农业农村部特色农产品普查中,三里乡柿子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二、四步工艺锁住自然风味 在亲润加工厂内,工人严格遵循"去皮-吊晒-捏心-霜化"四道工序。去皮环节采用食品级不锈钢刀具,确保果肉完整;吊晒阶段搭建离地两米的通风晒架,避免地面污染;经七天自然脱水后,经验丰富的师傅通过三次手工揉捏使果糖均匀渗出;最后在恒温窖藏中自然结霜,全程不添加防腐剂。这种工艺使得成品柿饼保持0.45-0.5的水分活度,保质期可达18个月。 三、产业链条带动农户共赢 当地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三千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农户除鲜果销售外,还可通过入股加工厂获得二次分红。2023年统计显示,参与项目的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其中二十余户脱贫户通过柿树管护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加工厂配套建设的冷链仓储中心,有效解决了以往鲜柿集中上市导致的滞销问题。 四、双线销售拓展市场空间 依托武陵山片区交通改善,三里乡柿饼现已进入长三角地区精品商超体系。线上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结合直播带货实现销量连年倍增。产品包装融入土家族西兰卡普纹样,2022年荣获省级旅游商品大赛银奖。目前工厂正在申报出口食品备案,计划开拓东南亚市场。 五、科技赋能提升产业价值 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驻点研发的柿单宁提取技术,使加工副产品变身为化妆品原料。新建的研学基地展示从古法制作到现代加工的演变历程,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乡政府规划未来三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柿树种质资源保护和深加工生产线升级。 眼下,晾晒场里整齐悬挂的柿子正逐渐转为诱人的琥珀色。这片承载着农耕智慧的土地,正通过一颗颗柿饼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2025-08-21
-
江淮汽车落子武汉蔡甸 新能源基地构建产销新布局
近日,江淮汽车与武汉市相关方面正式签约,在武汉蔡甸区投资建设首个省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这一招商引资成果标志着江淮汽车通过异地建厂、以产带销模式,积极壮大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进一步提升纯电动轿车等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定位:中西部新能源产业重要增长极 该项目定位为江淮汽车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基地,将成为继合肥本部之后又一核心新能源汽车战略增长极。项目于2015年启动建设,建设周期12个月,涵盖整车生产、核心零部件配套及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建成后形成年产1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生产销售服务能力。基地将针对中西部气候、路况特点开展适应性研发,推出符合区域需求的新能源产品,填补企业在中西部产能布局空白。 二、发展基础:深耕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与市场积淀 江淮汽车自2010年首批新能源轿车投放市场以来,持续深耕新能源领域,累计销售规模在国内私人纯电动轿车领域保持领先。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在电池热管理、整车轻量化等关键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核心指标不断提升。2015年1月至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实现显著增长,市场认可度逐步提高,为省外基地建设奠定了技术与市场基础。 三、战略支撑:“i.EV+”规划引领全国布局 为明确发展路径,江淮汽车发布“i.EV+”新能源业务战略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30万台,占总产销规模30%以上。该战略涵盖技术研发、产能布局等多维度,产能方面计划通过“本部+区域基地”模式构建全国生产网络。武汉基地作为首个省外项目,是落实这一战略的关键一步,后续将逐步完善重点区域布局,形成全国性产销服务体系。 四、选址逻辑: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区位优势 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拥有政策、市场、产业基础等多重优势。当地政府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企业落地提供政策保障;武汉及周边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基地可实现“就近生产、就近销售”,缩短交付周期并提升售后响应速度;同时,武汉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供应链体系完善,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五、区域影响:助力蔡甸产业升级与中部协同发展 武汉蔡甸区近年来着力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江淮基地的落地是其招商引资重要成果。项目将带动电池、电机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整车+零部件”协同生态,创造就业岗位并吸引人才落户。同时,加速蔡甸区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助力武汉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为中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2025-08-21
-
丹江口市柑橘资源融合武当文化打造养生酒产业项目
湖北省丹江口市依托丰富的柑橘资源和深厚的武当文化底蕴,推出年产万吨优质高度白酒的招商引资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200万美元,分两期建设集酿造、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园,旨在推动食品制造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项目背景与产业基础 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柑橘种植面积超2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30万吨以上,为果酒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当地政府将食品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凤凰山经济开发区已集聚多家烘焙食品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023年丹江口市规上食品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2%,产业配套成熟度显著提升。 二、项目规划与核心内容 项目一期将建设现代化酿酒车间、恒温仓储中心及文化展示馆,采用柑橘发酵蒸馏工艺开发52度以上养生白酒,年设计产能1万吨。二期规划500亩观光果园和体验式酒庄,融入武当武术养生理念开发文旅线路。技术层面引进德国分子蒸馏设备,果酒出酒率预计提升至行业领先的23%。 三、竞争优势与政策支持 丹江口市享有"中国柑橘之乡"称号,原料采购成本较周边地区低18%。开发区提供土地出让金减免、前三年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并配套建设了日处理2万吨的食品工业污水处理厂。2024年新开通的货运专线可降低物流成本15%,项目已被列入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库。 四、环保措施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采用闭环生产工艺,柑橘果渣将转化为有机肥料反哺种植园,蒸馏废水经膜处理后回用率达90%。环境评估报告显示,项目排放指标仅为国家标准值的60%,每年可消纳滞销柑橘8万吨,带动周边500户农户增收。 五、投资价值与市场前景 国内高度果酒市场年增速保持在25%以上,武当文化IP相关产品溢价空间达30%。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4.5亿元,投资回收期5.8年。目前开发区已吸引12家食品产业链企业入驻,产业协同效应显著。 该项目创新性地将农产品深加工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导向。投资者可享受湖北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特别优惠政策,包括设备进口关税减免和省级技改补贴。项目方承诺提供原料保供协议和销售渠道资源共享,确保投资回报稳定性。
2025-08-21
-
恩施"清江源"生态富硒烟叶技术获国家级成果认证
湖北省恩施州烟草公司主导的生态富硒烟叶关键技术项目通过国家局成果鉴定,标志着该地区在特色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通过集成生态种植技术与循环农业模式,不仅为恩施州烟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也为全国富硒农产品开发及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核心成果聚焦生态农业创新 鉴定委员会在武汉召开的评审会上确认,"清江源"项目构建了覆盖土壤修复、减药减肥、生物防治等环节的九大技术体系。其中硒代谢细菌筛选技术突破传统补硒方式,首次建立烟叶硒含量动态调控模型;异色瓢虫控蚜技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30%以上,相关成果已获20项国家专利授权。 二、技术推广产生显著综合效益 通过三年示范应用,该技术体系在恩施州累计推广面积达185万余亩。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烟田碳排放强度下降18%,富硒烟叶硒含量稳定在0.15-0.5mg/kg理想区间。形成的《生态烟叶环境评价规范》等标准,已被多个产烟区借鉴采用。 三、产学研协同攻克行业难题 项目联合科研机构开展跨学科攻关,在微生物富硒机理、生物质炭修复等方向取得突破。发表的30篇学术论文中,8篇被国际权威索引收录,研发的烟杆有机肥制备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100%循环利用。 四、打造特色农业示范样板 恩施州依托该项目建成全国首个生态富硒烟叶产业园,集成应用土地整治区地力提升、小苗移栽优化等创新技术。目前相关技术已延伸至茶叶、中药材等富硒作物种植,推动武陵山区特色农业集群发展。 此次成果鉴定将进一步推动恩施州"硒资源+"战略实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国家局专家组建议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扩大在西南烟区的示范应用规模。
2025-08-21
-
黄冈楚商联合会启航 大别山绿色基金助力产业升级
黄冈市通过成立楚商联合会和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首届楚商大会吸引近千名海内外客商参与,覆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多元产业,并发布总投资5000亿元的106个重点项目,加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楚商联合会搭建全球合作平台 黄冈楚商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本土商帮资源整合进入新阶段。该平台汇聚美国、欧洲等地商会资源,重点对接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期间展示的106个招商项目,涵盖新能源、生态旅游等前沿领域,与长江经济带产业规划高度契合。 二、50亿绿色基金赋能产业转型 由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联合发起的大别山绿色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首期募集资金达5亿元。该基金将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助推黄冈建成华中地区最大LNG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区。现有乳制品、窑炉等产业集群将获得智能化升级支持。 三、区域战略定位提升投资价值 黄冈市紧扣中部崛起和长江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增长极。目前已有170余家龙头企业落户,形成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曾居全省首位,反映出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四、多元产业布局吸引国际资本 参会企业涉及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12个重点领域,与当地建设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智能制造基地形成产业链互补。黄冈通过构建"基金+项目+园区"模式,为跨国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支持。 五、基础设施升级强化区位优势 作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黄冈正加快交通物流网络建设。此次发布的项目中包含高铁新城、智慧港口等基建工程,将显著提升区域联通效率,为装备制造等产业提供物流保障。
2025-08-21
-
华润集团落子武汉东西湖区 五大项目助力产城升级
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市东西湖区迎来重大招商引资成果。华润集团与当地正式签署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入约180亿元布局啤酒、商业综合体、城市更新等五大领域,标志着中央企业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多元化产业矩阵赋能区域经济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华润集团此次在东西湖区的投资涵盖全产业链条。其中,雪花啤酒百万千升生产基地将采用智能化酿造技术,配套建设包装物流产业集群;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拟引入国际消费品牌资源,打造集购物、文旅于一体的商业地标;燃气基础设施升级将提升区域能源供应体系;农副产品采购中心则聚焦冷链物流与供应链整合。 二、啤酒产业升级带动集群效应 新规划的啤酒生产基地占地750亩,采用国际领先的低碳生产工艺,投产后可形成覆盖华中地区的产能辐射网络。该项目不仅将提升中高端啤酒供给能力,还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原料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三、产城融合推动城市更新 配合旧城改造计划,华润将导入"商业+住宅+公共服务"的综合开发模式。通过TOD模式优化片区交通组织,配建教育医疗设施,实现产业导入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良性互动。相关规划显示,改造区域将保留工业文化元素,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四、绿色理念贯穿项目全周期 所有新建项目均按照国家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啤酒厂将采用余热回收系统和光伏发电装置;商业综合体通过立体绿化降低热岛效应;燃气网络建设同步部署智慧监测平台,这些举措与武汉市"双碳"战略深度契合。 五、政企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省级相关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在土地供应、行政审批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东西湖区配套出台产业扶持政策,针对重点项目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给予专项支持,形成"招引-落地-培育"的全周期服务机制。 此次合作将显著提升东西湖区在食品加工、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产业能级,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后续实施过程中,双方将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2025-08-21
-
汉阳桃花岛人才公寓启用 58名创新者享安居红利
汉阳区通过招商引资与人才安居政策联动,首批桃花岛人才公寓正式交付,58位创新创业者获得减租入住资格,其中34人享受全额租金减免。此举是当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预计每年为入驻企业降低数万元运营成本。 一、政策背景与实施目标 为落实武汉市"人才强市"战略,汉阳区将住房保障作为留住创新要素的关键抓手。针对科技企业反映的引才留才难题,当地整合财政与社会资源,推出梯度化租金减免方案:顶尖人才可享三年免租,重点产业技术骨干享受五折优惠,初创团队可获得基础租金补贴。 二、公寓配置与服务特色 桃花岛人才公寓采用智能化社区管理模式,174套精装房均配备品牌家电与智能门锁。项目毗邻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设有共享会议室、路演厅等创业配套,并开通直达地铁站的接驳班车。物业管理方特别提供24小时多语种服务,满足外籍人才需求。 三、企业受益案例实证 某网络科技企业通过政策评审,以市场价40%的租金获得两套人才公寓,较原租赁方案年省5万余元。企业反馈显示,住房福利使其校招签约率提升27%,员工离职率同比下降15%。生物医药领域某团队因享受全额免租,将节省资金投入研发设备采购。 四、长效机制与未来规划 汉阳区建立"人才-企业-公寓"动态匹配数据库,实行季度申报、批次审核制度。在建的二期工程将增加100套LOFT户型,配套建设实验型众创空间。政策覆盖范围计划扩展至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未来三年预计新增300套保障性住房。 五、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人才公寓项目已带动周边形成创新生态圈,5家配套商业体相继入驻。数据显示,2023年汉阳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同比增长34%,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亿元,人才政策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持续显现。
2025-08-21
-
华润集团落子武汉东西湖区 五大项目助推产城融合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华润集团与当地政府正式签署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啤酒生产、城市更新、商业运营等领域投入约180亿元,打造集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央企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将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一、世界500强企业布局华中核心区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多元化产业集团,华润集团在全球500强榜单中稳居前列,业务涵盖大消费、大健康、城市建设运营等六大领域。此次战略合作聚焦武汉东西湖区食品加工、城市配套等优势产业,通过搬迁扩建啤酒生产基地、开发商业综合体等具体项目,强化企业在华中地区的产业布局。 二、百万千升啤酒基地引领产业升级 备受关注的雪花啤酒搬迁项目将落地东西湖食品加工区,规划建设年产100万千升的智能化工厂。新生产基地采用国际先进酿造技术,配套建设包装物流产业链,建成后将成为华润雪花啤酒体系内规模领先的示范工厂,预计可带动周边形成超40亿元的关联产业规模。 三、产城融合项目完善城市功能 除啤酒生产外,合作协议包含四大重点领域:城市燃气网络升级将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农副产品采购平台助力乡村振兴;旧城改造项目优化居住环境;大型商业综合体填补区域高端商业空白。这些项目将有效完善东西湖区产城融合的基础设施配套。 四、政企协同培育经济增长极 签约仪式前,地方政府与华润集团就深化合作举行工作会谈。双方表示将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确保投资项目早落地、早见效。此次合作既体现了企业对武汉营商环境的认可,也展现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五、多元产业赋能区域发展 华润集团将充分发挥跨行业运营经验,通过啤酒主业带动食品加工产业链集聚,同时以商业地产开发激活片区商业活力。这种"产业+商业"双轮驱动模式,有助于东西湖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2025-08-2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